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8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498篇
电工技术   113篇
综合类   525篇
化学工业   346篇
金属工艺   27篇
机械仪表   23篇
建筑科学   437篇
矿业工程   387篇
能源动力   199篇
轻工业   28篇
水利工程   1675篇
石油天然气   4569篇
无线电   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篇
冶金工业   122篇
原子能技术   25篇
自动化技术   1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529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598篇
  2005年   524篇
  2004年   419篇
  2003年   369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the present work, particle arrangement and their packing in the sediment layer of zirconia suspension were studied. To evaluate the particle settling, aqueous suspensions of zirconia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in different dispersion states. In one state, Dolapix CE64 was used as a dispersant to provide electrosteric mechanism. In another state, pH of the suspension was adjusted at 4 to provide electrostatic mechanism. The other state was the combination of dispersant and pH adjustment which resulted in the most stable suspension. First of all, the stability of all dispersion states was evaluated by zeta potential, sediment volume (SV) and height, viscosity, and packing density (PD). Then, the sediment layers of all suspensions were characterized. Incorporation of electrostatic mechanism was resulted in a main decrease in viscosity with high surface charges, while electrosteric mechanism caused lower sedimentation of particles. Fall velocities of particles/agglomerate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influences of dispersion states on the particles fall velocitie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 revealed homogeneous packing of particles in the sediment layer of the stable suspension demonstrating the proper dispersion of particles. Dolapix CE64 and pH adjustment resulted in a uniform arrangement of particles without agglomeration and spherical and regular granules with a uniform shape.  相似文献   
102.
用磁感测量法对颗粒在浓相悬浮体中的沉降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悬浮体的表现粘度与悬浮体固体浓度关系及Ars-Lys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03.
浅谈一次盐水的工艺指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次盐水的各项工艺指标对生产的影响以及稳定控制这些指标的方法,强调了在生产中控制好一次盐水的工艺指标是影响产品质量及离子交换膜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4.
焦化废水除氟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长青 《燃料与化工》2002,33(4):196-199
阐述了焦化废水中氟离子的降解机理,分析了化学沉淀法和混凝沉降法等除氟工艺及其处理效果,并对宝钢焦化废水的除氟工艺的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5.
黄骅坳陷古近系孔店组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在始新世孔店组开始接受沉积,主要发育在坳陷的南部地区,沿着沧东断裂带下降盘展布。根据区域性不整合,综合岩芯、地震、测井资料,将孔店组划分了一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叙述了各时期沉积地层的展布特征,分析了早期原型盆地结构特征,指出了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段是盆地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高;发育粒间孔隙、溶蚀孔隙、晶间孔等孔隙类型,喉道以中细喉—细喉为主。岩石物性总体较差,属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结果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台阶式溢流坝不设反弧段连接时消力池底板压强特性,结合某水库实际工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台阶式溢流坝消力池底板时均压强、脉动压强强度和峰值等压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力池底板时均压强均为正值;在滑行水流和过渡水流时,时均压强在水流冲击区出现一个较大值,最大为0.926kPa,下游反弹区形成极小值;在跌落水流时,时均压强沿程变化较小,且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脉动压强强度和峰值沿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上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出现在水流冲击区,脉动压强最大为1.198kPa,随后沿下游方向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台阶尺寸对消力池底板时均压强和脉动压强影响不大;消力池内脉动优势频率为0.01~4 Hz,属低频振动,不会危害泄水建筑物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台阶式溢流坝消力池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基于MIKE FLOOD的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洪水演进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实测断面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的一维水动力模型,基于高精度DEM以及1∶10000地形图建立了研究区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并用MIKE FLOOD将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进行耦合,构建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一、二维耦合的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利用2003年历史洪水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并以2007年历史洪水资料进行了验证。以洪泽湖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为模型上边界,二河闸、三河闸以及高良涧闸的现行调度方案的水位-流量关系为模型下边界,对洪泽湖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当蒋坝水位达到14.33m时,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开始滞洪,得到开始滞洪后不同时段研究区内各类洪水风险要素的动态分布情况以及最大淹没水深、淹没历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用于蓄滞洪区洪水演算分析。  相似文献   
109.
张卓杰  任志添 《广州化工》2002,30(4):74-76,61
分析了气雾型自动喷漆中影响沉降,分散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助剂的应用及工艺改进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塔里木河干流人工与天然绿洲转化及适宜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分别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分析1990~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研究区域人工绿洲呈不断扩张,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小,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的趋势。(2)199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总面积几乎无差异,面积变化主要是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相互转换。具体表现为:天然草地、林地等向人工绿洲中的耕地、建筑用地转化;同时植被长势衰退:高覆盖草地向中、低覆盖草地转化,中覆盖草地向低覆盖草地转化,灌木林地逐渐退化为草地,低覆盖草地向沙漠转化。(3)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在近20 a呈增加的趋势,在1990,200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值分别是1∶9,2∶8,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